什么样的近视眼适合做手术治疗(近视手术类型梳理,方便你们对比选择)墙裂推荐,

鉴于经常收到私信,特别是想要对比各种近视手术优缺点的读者,老是要搞混概念,我画了个脑图,按照时间和手术层次,帮你们梳理下各种手术名称和施术方法。
送给经常被混淆的你们 早在1948年,有个西班牙眼科医生Barraquer就开始近视的手术的探索了他把人的前侧角膜切下,浸泡在液氮中冷冻,用微型车床打磨冰冻角膜,解冻角膜再缝回去,角膜磨镶术听起来像是现在激光手术的雏形。
但是因为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原因,未能得到大规模推广 RK后来眼科医生在治疗圆锥角膜的过程中,发现切开患者后弹力层,屈光度会有改善然后苏联医生基于这个发现,稍作改良,创建了最早的近视手术,放射状角膜切开术,也叫RK。
手术原理是将角膜周边部位做若干放射状切开条切一刀减50°,条数必须为偶数那时候因为技术限制,切割的深度完全依靠医生徒手把控,在精确度上很不好把控,能做的医生比较少当时这种先进又独树一帜的矫正视力的方法,一直伴随着眩光,光晕,夜视力差,还有角膜张力降低。
RK手术在1978年被引入美国,后来考虑到安全性差,术后视觉质量差等问题,逐渐被淘汰不用家里有老人年轻时候做过手术的,仔细看,还能看到划痕1983年,准分子激光设备的问世,为现在的激光手术奠定了基础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激光近视手术类型,都是通过激光在基质层上做文章。
不同的只是激光类型,切口位置、深度和大小
目前所有激光手术操作区域,表层手术更浅点表层手术先是处理上皮层,然后再用准分子激光切削浅层基质层这种方法就算现在来看,优点也很明显,很节约角质,生物力学稳固很多军警从业人员,或者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员,都选择这种手术。
唯一的缺点是比较痛,而且修复时间长,术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点各种不同眼药。此外,对度数限制比较大,近视≥600度,就不适合了,否则容易出现角膜上皮下混浊的问题。较先进的SMART,可以做到800度。
表层手术名目众多,主要区别就在于如何处理上皮层。比如说最古老的一种,医生手动通过刮刀拨开上皮层,叫PRK;用20%的酒精消融上皮层,叫LASEK;通过激光消融上皮层,叫全激光。
而全激光里,设备的不一样,又有不同的称呼,比如说阿玛仕TransPRK操作的,叫做TPRK;TPRK外加智能脉冲技术(SPT)操作的,叫SMART全飞秒半飞秒这两个我归类在一起区别于表层手术直接切削,全飞秒半飞秒是在基质层更深处切削。
上面分别保留了角膜瓣(半飞秒)和角膜帽(全飞秒)
半飞
全飞这样能为更高度数切削出适合的角膜,并且不用担心出现角膜上皮下混浊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,配合角膜地形图引导下进行的半飞秒手术(个性化飞秒),针对高散光,角膜不规则,暗瞳大的人群,能量身定做出更贴合本人的切削方案。
同样的度数,削更少的角膜,对于色彩,夜间视力的感知度有很大提高,减少眩光光晕等情况产生一般夜间开车多,体检出来暗瞳较大,或者对色彩辨认要求高的人群,可以选个性化半飞
半飞秒缺点也比较直观,因为有了角膜瓣,在极端情况下,比如说刚做完手术时候,滴眼药水,戳到了,或者剧烈撞击,导致角膜瓣位移。
半飞全飞创口对比全飞半飞创口对比而全飞秒,主要的卖点就是不用揭开角膜瓣切削角膜,直接隔空爆破,只需要开一个2-3mm的口子,把切掉的角膜从口子里取出如果是经常进行高对抗运动,或者面部眼睛容易受到撞击的人群,可以选全飞。
角膜节约程度排序的话,表层手术>个性化半飞秒>半飞秒>全飞秒术后恢复速度排序的话,个性化半飞秒=半飞秒>全飞秒>表层手术术后视觉质量排序的话,个性化半飞秒>半飞秒>全飞秒=表层手术术后舒适度排序的话,全飞秒>个性化半飞秒=半飞秒>表层手术
术后干眼可能性排序的话,全飞秒>表层手术>个性化半飞秒=半飞秒ICL晶体ICL晶体是很多超高度数,或者角膜薄的人最后的选项实际上ICL术前要求的指标也蛮多,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晶体植入比较重要的指标是验光度数、角膜曲率、散光轴位、角膜内皮细胞数,前房深度,房角情况,眼压,白到白距离,术后拱高等,主要考虑是晶体度数和型号的选择,避免晶体移位,接触到自己的晶状体,阻塞前后房房水流通等。
ICL层次比如说拱高,拱高是指ICL晶体植入后,自己晶体状前表面中心到ICL晶体后表面中心的垂直距离如果拱高过低,可能造成ICL晶体轻微移位甚至接触自己的晶状体;拱高过高,会挤压虹膜,造成前房拥挤,房水流出不畅,导致继发性青光眼。
除了手术操作,在材料上,也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改善,比如说现在普遍使用的晶体型号是V4C,相比之前一代,中间是有孔,保证房水流通。目前普遍使用的是V4C,相比之前那代,中间是有孔的。
目前能操作ICL手术的医生要比激光少很多。所以如果条件限制,确实只能做ICL的话,建议在省会大城市做。好了,今天的分享到此为止。